查看原文
其他

重新审视的可能 | 上海观展记

钟华连 中国摄影杂志 2023-11-30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位于上海西岸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馆外围),图片由徕卡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文/钟华连
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拍摄

今年因为疫情,全球的艺博会、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纷纷推出了线上艺术展览,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子设备体验虚拟展厅,动一动手指便可线上观展。不过,线上展虽然可以实现超时空跨地域观看,具有先天的低成本、实时性、覆盖面大等优势,但这依然代替不了线下看展给人带来的空间体验,线上展也难以呈现艺术品本身丰富细腻的质感。


在上海,就在第六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9月被迫取消改成线上联动后,11月的艺术活动达到“人从众”的火热局面,虽然在上海艺术周开始之际传来本土新增一例病例的消息,但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第八届ART021依然在11月中旬顺利开展,有媒体报道说:“这是一场疫情常态下的试验,而试验结果让人满心慰藉


11月底,笔者出差上海。艺术周结束后的上海在持续一个多星期的阴雨天后,迅速入冬。这份寒意并没有使上海的艺术活动降温,除了有爆发疫情的浦东外,其他区域的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展览活动一如常态。


在上海的两天半,逛了两家摄影书比较多的书店(长宁区的“幸福集荟”和徐汇区的“衡山·和集”)之外,由于行程的缘故,我只重点看了几个与摄影有关的展览:处在中心城区——徐汇区的《天•地•人: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40周年特展》和《杨福东个展:无限的山峰》、静安区的《杨圆圆个展:上海楼》,虹口区的《公·园》;处在郊区——宝山区的《你会相信你的眼睛》。这几个展览所在的美术馆和画廊有在文化艺术区,有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有在地产空间。这算是我今年第一次这么密集看展,总体来说有这几方面的感受:一是,相比北京,在上海去各区看展便利许多,我当时住黄浦区新天地的酒店,即使去郊区看展坐地铁也不过40分钟,有些地方甚至可以骑共享单车到达(我给自己限定的是4公里以内尽量骑车,虽然有点冷~),而若在北京同地段,所花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要大得多。二是,这几个与摄影有关的展览有个展,也有群展;有纯摄影的,也有包含绘画、录像、装置、声音等艺术媒介的,刚好可以看出上海的美术馆和画廊对当下国际、中国本土和上海本地摄影所做的选择和呈现,也侧面反映了当下摄影生态,更可贵的是其中有些展览与上海这座城市产生的联动,映射出从过去到现在上海人事物的变化。最后,观看这些展览其实也是与自己的记忆、精神世界,以及每日可见但却忽视的日常的碰撞,从而获得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可能。

 

天•地•人: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40周年特展

时间:2020/11/28 - 2021/1/31

地址: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
参展艺术家:2020年度“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得主——意大利摄影师卢卡•洛卡特利(Luca Locatelli);2020年度新人奖得主——萄牙摄影师贡伽罗•方塞卡(Gonçalo Fonseca);2020年度主竞赛单元入围者——冰岛摄影师拉格纳•阿克塞尔森(Ragnar Axelsson)、澳大利亚摄影师马修•阿伯特(Matthew Abbott)、意大利/塞内加尔摄影师麦穆娜•古艾雷丝(Maïmouna Guerresi)、意大利摄影师达维德•蒙泰莱奥内(Davide Monteleone)、西班牙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法国摄影师文森特•福尼尔(Vincent Fournier),以及50位“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创办至今的历届LOBA大奖得主及新人奖获奖摄影师。

 展览开头展示的往年LOBA获奖摄影师的作品,图片由徕卡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简称LOBA)线下巡展首次来到中国。开幕当天,远程连线的徕卡画廊全球执行副总裁卡琳•雷恩-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表示:“40年来,LOBA 的主题始终保持不变——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每个作品都是系列,而非单幅照片。我发现今年的 LOBA 在品质上有很高的提升,因为提名制的新系统,让 LOBA 晋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源自传统的纪实报道摄影,在1980年 LOBA 诞生之初,主要以黑白为主。从全球的视角看,如今摄影师们的风格变得更加个人化。摄影师处理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方法更具个性和艺术性。”这些话点出了这次展览作品的内容倾向和LOBA的奖项主旨。

开幕当天,徕卡画廊全球执行副总裁卡琳•雷恩-考夫曼女士与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馆长刘香成先生、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女士、徕卡相机大中华区总经理 Siegmund Dukek 先生进行了现场连线。图片由徕卡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不过,展览也有些许遗憾的地方,由于展览空间的局限,本次展览只重点展示了8位LOBA 2020年度决赛入围摄影师,往年获奖摄影师的作品每人只展出一张,并以矩阵的方式放在展览开头。据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女士透露,这次展览做了一些设计:大奖获得者意大利摄影师卢卡•洛卡特利(Luca Locatelli)的《未来研究》和新人奖得主葡萄牙摄影师贡伽罗•方塞卡(Gonçalo Fonseca)的《新里斯本》放在展览空间的外部;另外6位入围摄影师的作品放在三个房间,或两两对比,或两者主题/创作手法呼应。这样的布展方式虽然传统,但也算和展馆空间契合。

LOBA 2020年度大奖获得者意大利摄影师卢卡•洛卡特利的《未来研究》展览现场,图片由徕卡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LOBA 2020年度新人奖得主葡萄牙摄影师贡伽罗•方塞卡的《新里斯本》展览现场,图片由徕卡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虽然这是关于“奖”的展览,但每个人还是会根据自己对作品的喜好来决定会在哪些作品面前多驻足,相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入围的三位摄影师作品:文森特•福尼尔的《太空研究》、克里斯蒂娜•德•梅德的《地心之旅》和麦穆娜•古艾雷丝的《越境-图巴之旅》。这三位摄影师的作品都从个人经验(或说体验)出发,用隐喻的方法,游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让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予人启示。

文森特•福尼尔的《太空研究》展览现场

克里斯蒂娜•德•梅德的《地心之旅》展览现场

麦穆娜•古艾雷丝的《越境-图巴之旅》展览现场

杨福东个展:无限的山峰

时间:2020/11/08 - 2021/01/24
地址:香格纳画廊,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10号

香格纳就在SCoP的斜对面,在看完《天·地·人》后便去观看杨福东的个展。在这的体验和上一个展完全不一样,此展延续了杨福东作品以美术馆-画廊空间为载体来呈现的做法—— “美术馆电影”,这次作品的布局与构件依然围绕画廊的两层空间展开,艺术家以模糊媒介的方式,把绘画、摄影与影像装置等综合媒介的作品放入其中。《无限的山峰》也延续了杨福东以多媒介的艺术实践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当代性的思路。

画廊一楼的展现现场,图片由香格纳画廊中心提供。

整个画廊空间和作品看起来都是以墨色为基调,这似乎暗示着中国水墨画的底色,营造了一种东方意象:墙是淡墨,地毯是浓墨,而墙上的作品集齐了墨的五色(焦、浓、重、淡、清),时而会有点彩色。在一楼相对的两面主墙上,是两件卷轴式的“装置”,包括在浙江天台山拍摄的风景、杨福东临自颜辉的罗汉图、镜面,以及通往二楼的“门”和门口摆放的灰色的树。杨福东还刻意选择了具有视觉障碍的黑玻璃,一方面让人很难看清作品,另一方面可看作自我的镜像——观者可以在镜面里看到自己,仿佛也在这些风景和画中,同时将人引向精神空间。在一楼的其他墙面(包括一个小空间),通过黑白摄影(拍摄演员扮演的僧人在山和寺庙中的“日常”)、丙烯绘画的并置对应,打破了前两个图像装置的混合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在二楼的正中心同样是一件“长卷装置”,在一个长方形玻璃柜里,一幅摄影拼贴作品被铺开,在正上方以投影的方式融入了十几个动态影像,而四周墙上则挂着僧人在自然和寺庙中的照片;当你试图跟随着照片中僧人进入到山水,并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时,透过玻璃柜观看房间,一切又变得混沌,交错重叠。

画廊一楼的两面主展墙,以及通往二楼的路口遇到的“树”
 
在我看来,杨福东借助媒介材料(黑白照片、动态影像、丙烯画、油画等),在视觉 “无限”的探寻和精神“山峰”的攀登中,将东西方文化元素融合,把中国山水、罗汉、僧人、水墨质感的丙烯画,以及自我镜像等具体符号以多重混杂和抽象化,对“精神性”的存在与否既怀疑又期待,不断带给观者奇特感受与认知障碍,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又交给了每一位观者。

画廊二楼的展现现场,图片由香格纳画廊中心提供。
 

杨圆圆个展:上海楼

时间:2020/11/07 - 2020/12/27
地点:OCAT上海馆(多功能空间),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

这是OCAT上海馆搬迁后的首次观展,从上世纪二三十年所建的四层欧式建筑内搬迁到新建不久的华侨城苏河湾的半地下空间,周边少了些老上海的味道和人气,但也多了份安静。不过这份安静并没让展览显得冷清,当时看《上海楼》时,因为两处戴麦观看视频的区域一直都有人,所以在看完墙面与桌上照片和文献材料,以及声音外放的投影视频后,抓住空档才看到。过后回想自己的观展顺序,却还契合了策展人展览空间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展览其中一件作品《中国城轶事》中提到的“走几轮”(Making Rounds),意指20世纪美国唐人街呈现出的文化娱乐奇观——客人于不同餐饮娱乐场所自行其间,自由穿梭。

以上三张图:OCAT上海馆外围、展览入口处、展馆对作品《上海来的女士》的呈现

其实,光看展览名,一开始还以为是对上海建筑的研究,然而这个展览就如马格里特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支烟斗”一行字一般,想要展现的是图像作品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策展人王姝曼在策展前言谈到,上海楼曾是20世纪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盛极一时的华人餐馆,之所以用此名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对“语音中心主义”的阐析……作为“他者”文化的表征字符——上海楼在脱离了原有文化语境,抵达了新的文化系统中后,原语文本失去了被表述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上海楼的餐厅主供粤派菜肴,和上海这个地点并无任何实际关联,之所以取名为上海楼,是因为“上海”这个词被认为充满了异域色彩,提及“上海”,西方的食客们便很容易联想到美丽的东方脸孔与风情。不过,这个展览也并非和上海无直接联系,展览中有件影像作品《上海来的女士》的主角便来自上海。而这次展览以“上海楼”为名在上海展出,似乎又多了一层符号学的意味。

影像作品《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的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收集的图像与文献展览现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圆圆的作品探寻的并不是某个与上海有关的建筑,也不是这家华人餐馆,而是同在旧金山唐人街的20世纪演艺圈中华人女性的命运,她找到曾经的夜总会舞者、平面模特、都板街舞团(Grant Avenue Follies),以影像的方式去追寻这些晚年依旧对舞台保持热情的华裔女性的故事,展览以四部影像作品和收集的图像与文献展开叙事,对20世纪海外粤剧戏台、电影片场与夜总会场景中的华裔女性的记忆重塑,这也是艺术家正在进行的长片电影《女人世界》的“前菜”。展览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讲述了一对因跳舞而晚年相爱的夫妇的生活点滴,92岁的退役舞者柯比和74岁的实验电影导演史蒂芬,两人身份迥异,但彼此深爱、相互扶持,有意思的是史蒂芬喜欢整理柯比过去的舞者职业照,还进行了剪切、拼贴的再创作。这些“作品”也在影片旁的墙面呈现出来,在这一部分空间里还有忽闪忽闪的舞台灯光,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到影片开头两位老人跳着谢幕舞蹈的舞池。

影像作品《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展览现场和视频截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公 • 园

时间:2020/9/26 – 2020/12/13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
参展艺术家:btr、蔡东东、弗搭界小组、甘莹莹、顾铮、郭盈光、陆元敏、鸟头小组、徐杰、许海峰、薛宝其、严怿波、殷漪、朱浩,以及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没有围墙的公园——城市绿地”

展览入口处墙上列出的展览作品中涉及的上海公园

这是此次上海观展中作品体量和展陈空间最大的一个。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以三层空间,将“公园”这一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引入美术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中,展览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不仅包括摄影和录像,同时还有声音、装置、多媒体等其他类型。该展览作品所涉及到的公园都位于上海,而参展艺术家大部分来自上海本地或在上海工作生活。参展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也不小,有远到上世纪80年代,近到开展前三周。这些要素很显然反映出该展览希望可以触及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并展现摄影(及其他艺术)、公园和都市生活经验这三者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系。而美术馆这一公共空间也成为一个提问与对话的场域,观者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从有多重角度去观看、感受和讨论“公园”,回想在自己的记忆和日常生活经验中它的样子、它对于自己而言的意义,你曾身处其中的精神状态。于摄影师而言,或许会如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顾铮所说,促使你“多去公园这个展示人性、民情甚至是世情的公共剧场与舞台,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摄影观看,既记录通过公园呈现的当下的精神状况,也去与城市生活者通过摄影进行、展开尽可能深入的交流”。

美术馆一二三层的部分展览现场(最后一张为“没有围墙的公园——城市绿地”项目的展陈),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策展人施瀚涛在前言中谈到,展览是从“日常生活的私密与公共”、“社会和历史叙事”、“情绪与精神的寄托和流露”以及“超现实的公园”等四个角度来探寻这些作品所讲述的关于个人、社会和历史的故事。这些角度确实让展览对于“公园”的探讨显得更为丰富,而参展作品中既有个人化的艺术表达,也有公共性强的纪实影像、装置和录像。参展作品中有不少是我们公园中常见的——公园中结伴歌舞的人,艺术家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一种“陌生化”, 比如展览开头殷漪的《为了告别的聚会》以装置、声音和历史照片融合制造了一个关于过去与现在的场域,这与展览三层结尾弗搭界小组的三屏影像作品《星期六上午在鲁迅公园》遥相呼应,他们关注的都是一群歌唱的老人;顾铮在开展的三周以前拍的作品《阿拉跳伐?》以“反报道摄影”的方式,用连拍捕捉舞蹈者与围观者真实的状态。印象深的还有艺术家组合“鸟头”的两张并置的摄影作品《中山公园,7.13下午15:31》:一位长发女孩的肖像和大场景的上海中山公园一角,作品拍摄于10年前,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种“青春”与“追忆”;btr的三屏影像作品《分开聚众》用照片、视频和14字仿俳句来回串动的方式展现疫情之下公园的状态;还有展览引入的澎湃•城市漫步栏目中的“没有围墙的公园——城市绿地”,这探讨的是城市开发中拓展出来的小公园——那些有着绿色植被和基础设施的公共空间,如河滨步道、公共绿地、社区花园等,是我们日常必然会经过的地方,在展览中这一项目作品的呈现和这些公园的气质相搭,显得野性、生动。
 
看完三层的展览,有个想法:《公•园》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范本,推广到其他城市,每个城市以公园为题,用影像讨论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与城市居民的关系,并与当地居民和外来观众发生有效的互动。

殷漪的作品《为了告别的聚会》展览现场


btr的《分开聚众》展览现场


朱浩的《野餐盒里的波拉片》展览现场


顾铮的《阿拉跳伐?》展览现场


许海峰作品的展览现场


你会相信你的眼睛

时间:2020/11/8日 - 2021/2/28
地点:上海榕异美术馆,上海高境路371号4F
参展艺术家:宝妹、戴建勇、蔡骁、甘莹莹、六尾儿、见闻&皮二、唐潮、肖狮、姚瑶、严怿波、张小船、小林耕二郎(Kobayashi Kojiro)、铃木悠哉(Suzuki Yuya),退出吧小组(Team YAMEYO)

这个展览里的作品有点和“公·园”类似,也和“日常生活”相关,这或许是施瀚涛作为该展策展人之一的缘故,这也表现出他对这一主题持续且不同面向的关注。与“公·园”相比,展览体量小很多(一层环绕),展出的作品所使用的媒介都是摄影或录像,其中还有两位摄影师(严怿波和甘莹莹)以不同的作品出现在这两个展览中。有意思的是,展览是在上海郊区的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四楼美术馆进行,这里很少会有外地游客参观,可以看出这一社区美术馆希望通过以“日常生活”为题的展览,更多地与当地居民产生联系,观众在反观这些艺术家拍摄的日常的同时,促使他们可以去观察自己可能忽视的日常细节。

“你会相信你的眼睛”展览现场

唐潮的录像作品《余下的几天》展览现场

退出吧小组的《退出吧孤独》展览现场


小林耕二郎的《内容》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的目的,另一位策展人林叶在策展前言写道:希望通过摄影和艺术的方式来重新回望并审视现实生活,进而具体而实在地理解深深地扎根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形象,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种“超越”在展览作品中是如何实现的呢?林叶在导览时,进一步说,展览有两个入口,你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开始,一边是诗意,一边是批判。展览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左边的入口是日本艺术家作为开始,右边的入口是从中国艺术家开始,这两国对于这一主题的汇集点似乎是展览开头(左边入口旁)的《宝妹写真馆》,一位中国摄影师用了日本的“写真”一词,作品也表现出一种“日范儿”。作品呈现的是摄影师宝妹在上海租房生活时,在房间里给自己定时自拍和拍摄来往的朋友们。策展人给她搭建了一个“房间”还原摄影师当时的住房。

《宝妹写真馆》的展览现场及留言簿上观众写下的部分留言

大概可以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段话来总结看完这个“日常”摄影展的感受:“一个熟悉的事物所呈现的奇特形象,这个形象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不同,奇特然而又是真实的,因此对我们来说倍加引人入胜,因为这个形象使我们惊异,使我们走出了常规,同时又通过唤起我们一种印象,使我们回归到自己。”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